鹅掌楸根尖染色体带型分析毕业论文

 2021-04-12 11:04

摘 要

关键词:杂种鹅掌楸;染色体;醋酸洋红染色液;C-带型

Abstract Chromosomes of Liriodendron chinense ×L. tulipifera was analyzed by Giemsa C-bandi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Liriodendron chinense ×L.tulipifera was 2n=38 and most of the chromosomes showed significant points. So Liriodendron chinense ×L. tulipifera chromosomes could be identified by Giemsa C-banding analysis.

Key word : Liriodendron chinense ×L.tulipifera;Chromosome;acetic acid magenta;C-banding pattern

目 录

1前言 1

1.1鹅掌楸研究进展 1

1.2染色体带型分析研究进展 2

1.2.1染色体带型分析的概念 2

1.2.2染色体带型分析的应用 3

1.2.3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3

1.2.4染色体Giemsa C-分带 3

2试验材料与方法 4

2.1试验材料 4

2.2试验方法 4

3试验结果与分析 4

3.1试验材料的选取与固定 4

3.2 C-带分析 6

4讨论 7

致 谢 8

参考文献 9

1前言

1.1鹅掌楸研究进展

鹅掌楸(Liriodendron),别名马褂木、双飘树,世界四大行道树之一,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鹅掌楸属于木兰科(Magnoliaceae),鹅掌楸亚科(Subfam LIRIODENDROIDEAE)。该亚科在新生代有十余种,到第四纪冰期大部分绝灭,现在仅残存有2个种,一个种为马褂木(又名中国马褂木、鹅掌楸、中国鹅掌楸)(Chinese tuliptree)(学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越南北部(方炎明,1994)[1]。另一种是北美鹅掌楸(Yellow poplar或Tuliptree)(学名:L.tulipifera),分布于北美东南部的美国和加拿大(Parks et al.,1990a;贺善安等,1996)[2-3]。本部分对中国鹅掌楸的相关研究做一下综述。

鹅掌楸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 好像马褂的两腰,因此, 又名马褂木。鹅掌楸树干通直, 树姿端正, 体形优美,冠大荫浓,花朵艳丽,叶色富于季相变化,是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栽种后能很快成荫,而且具有一定的抗污染和药用价值,尤其是杂种鹅掌楸具有很高的园林绿化价值。因其花形酷似郁金香,故被称为“中国的郁金香树”。鹅掌楸也是建筑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区东起浙江省青天县,向西直至云南省金平县,北界为陕西省紫阳县,向南也至云南省金平县,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

鹅掌楸为虫媒花植物,但花色单调,花瓣为绿色,缺乏对多数昆虫的招引力,花期又一般多在4-5月份,正值长江流域多雨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偶遇低温,妨碍了昆虫正常活动,因而也常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降低了天然的结实率。樊汝文、尹增芳、周坚等系统观察了鹅掌楸的花芽分化以及果实成熟达到整个发育过程。鹅掌楸属雌雄同株同花,通常雌蕊早熟于花瓣展开之前,而这时雄蕊尚未成熟,存在自花授粉隔离机制;花瓣展开后,柱头又很快变褐,可受气极短,雌雄配子败育现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花粉管生长受阻,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等现象。故生殖生物学障碍是导致鹅掌楸结实率低而濒危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由于花部构造特化和受精过程的遗传障碍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结实率外,现存种群达到规模极小,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异交繁殖在基因库中必然积累大量隐性有害基因,居群内个体间近交系数增大,而发生自交,遗传漂变等也影响种群生存能力。又根据Parkws和Wendel对来自安徽、江西鹅掌楸种子同功酶分析,我国鹅掌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北美鹅掌楸。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结实率。再从生态角度分析,贺善安等认为原由适生环境已遭严重破坏,鹅掌楸长期处于非适宜生境中,也是导致该物种趋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后来经几代人的努力证实,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马褂木杂交亲和性,杂种鹅掌楸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除保留了亲本叶形奇特、花期长、凋落物无污染等优点外,还具有比亲和叶更大、花色更艳丽、速生、抗逆性强、适应范围更广,几乎无病虫害等优良性状,是极佳的园林绿化树种。同时也是制浆造纸、胶合板和其他工业用材的优良用材树种。杂种鹅掌楸已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等地试种,表现较强适应性。

由于鹅掌楸在植物分类地位的特殊位置,不仅是研究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也是探讨物种地理分布、居群与群落生态等的重要研究对象[4]。近20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鹅掌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鹅掌楸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963年叶培忠教授以中国鹅掌楸为母本,以北美鹅掌楸为父本,培养出了杂种鹅掌楸。1970年,美国国立树木园遗传学博士F.S.Santanmour Jr以北美鹅掌楸为母本与中国鹅掌楸杂交,也获得了杂种。近几年在杂交育种(王章荣,2003)[5],生理生化(樊汝汶等,1992;朱晓琴等,1995;李石生等,2001;Parks et al.,1990b)[6-9]、以及体胚(陈金慧等,2003a,2003b,2005)[10-12]研究方面都在不断深入(季孔庶,2001)[13],但至今未见鹅掌楸染色体结构的报道。

本论文旨在通过带型分析对中国鹅掌楸进行细胞学研究,使我们对鹅掌楸染色体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鹅掌楸染色体结构分析奠定基础。

1.2染色体带型分析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建立起来的染色体分带技术,能够进一步认识染色体的结构,是追踪特定染色体的重要手段[14]

该技术利用特定的酸、碱、盐和温度处理染色体后,再经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在不同位置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的带纹,由于这些带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宽窄、深浅等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物种稳定性,因而可以用来识别特定染色体,鉴别染色体组成的变异[14]

1.2.1染色体带型分析的概念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